暑,即热,而热又分为大小,月初为小热,月中为大热,现今正值大暑,热气更为旺盛。”大暑节气,通常出现在“三伏天”的“中伏”时段,标志着一年中最炎热的阶段已然来临。年前,唐贞观六年(公元年)的夏日,天气异常炎热。唐太宗李世民为寻觅清凉,来到了麟游县的九成宫。在前往皇后居所的途中,他偶然发现了一处甘甜的泉水。这一发现,不仅为宫中的夏日生活带来了一丝清凉,更激发了大臣魏征的创作灵感。魏征随后撰写了《九成宫醴泉铭》,这篇铭文不仅赞颂了唐太宗的文治武功与节俭品质,还详细记载了宫城内醴泉的发现过程。魏征引经据典,阐释了醴泉的出现与“天子令德”的内在联系,并提出了“居高思坠,持满戒盈”的深刻谏言。这篇铭文最后由书法大家欧阳询奉旨书写,成为了一篇流传千古的佳作。
《韭花帖》——杨凝式的书法传奇在暑热的夏季,一个不起眼的食物——韭花,却因大书法家杨凝式而名垂书法史。这背后,究竟蕴藏着怎样的故事呢?原来,在多年前的一个炎炎夏日,杨凝式为了慰问僧人,送上了消暑的“酥密水”,并随手写下了一封记录此事的手札。这封手札,便是他脍炙人口的书法代表作《夏热帖》。而其中提到的韭花,虽只是寻常食物,却因这份深厚的情谊与书法艺术而流传千古。释文:“凝式启:夏热体履安宜,长备酥密水,欲以奉法席,但虑乳供之不便,酥似更宜。病体未愈,甚以为念。”此帖作为信札,其笔势矫健,气势连贯,既展现出凝重的风格,又不失潇洒之态。米芾曾赞誉杨凝式书法如横风斜雨,落纸云烟,观之令人心旷神怡。而北宋另一位书法大家蔡襄,也对杨凝式的书法艺术给予了高度评价。
蔡襄《致公谨帖》释文:襄启:暑热难当,未能亲自登门拜访,不知您近况如何,是否已安然度过。近日里,夏日之风烈日之阳,无处可逃其酷热,人生如此束缚,实属可叹。附上几片精茶,聊表心意,不一一细说。此致,公谨左右。另外,牯犀作子一副,价值几何?我欲一观,但卖者索价百五十千,不知公谨以为如何?